工厂现场各部门间相互推诿、扯皮之事,不但影响产量和质量,还影响部门间和谐的工作关系。究其根源,我认为主要是大家对现场各部门职能认识有偏差所致。当然,也不排除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,山头主义、本位主义思想严重,擅长太极和踢足球。现就一些理解,浅谈下生产现场、品质和技术三大部门的职能关系,供大家参考。
企业内部现场的生产、品质、技术三大部门,就好比国家的立法、司法、行政三权分立,各司其职,又相互制衡与监督,保障了现场生产的高效有序进行。技术部就像国家的立法机关,制定工厂现场的相关法律法规,即生产工艺流程图和作业指导书、检验标准和方法等,并分析解决现场5M1E六大异常问题。
原则上,现场生产和品质人员的工作依据(即输入)是技术部提供(输出),即只对口技术部。规范的公司都强调“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依据”,其专业称呼为“过程方法”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管理原则,也是ISO9001八大管理原则之一。
品管部就像国家的司法机关,即公检法(公安、检察院、法院),品管部必须充分履行公安的侦测、调查、取证职能,检察院的监督、监管职能及法院的判定、跟踪执行职能,即依据制度规范侦测、监督、判定、处理各种违规之事(即现场5M1E人员、机器、材料、方法、测量、环境异常),专找坏人坏事,并绳之以法(即体系、过程和产品的监测、监管、判定和处理)。
品管部要监督检查的是现场三大符合性,即体系符合性、过程符合性和产品符合性。及时发现体系、过程和产品不符合处(异常),侦测和分析异常的原因,督促相关责任人制定出纠正预防措施,并跟进实施及效果确认,直到有效改善关闭为止。这在管理学上叫戴明PDCA管理循环,也叫闭环管理。质量是靠管理体系去保证的,没有体系就没有过程工艺,没有过程工艺就没有产品质量。
生产部就象国家的行政机关,即人民政府,负责法律法规(即工厂的规章制度和生产工艺文件)的日常执行和管理。一线生产员工就像老百姓,对老百姓不能提太高的要求。
技术部要尽量降低对作业人员的要求和经验依赖,生产部是做行政的,其职能是严格按照技术部制定的法律法规(工艺流程图和作业指导书)执行作业。不能多做,也不能少做,要一五一十地按照作业指导书规定的作业步骤、作业动作、作业方法和标准进行作业。即“标准化作业”,保证作业过程中工艺的符合性。而实现标准化作业的前提是作业指导书上作业方法和要求要标准化,否则十个作业人员就有十种作业方法和标准。持续稳定的输出高质量的产品要靠标准化作业来实现。可能有人会问了,如果作业人员按技术部的作业指导书标准化作业了,保证了“作业过程工艺符合性”,但产量和质量仍不理想,这是谁的责任?答案是——技术部。因为技术部的职能就是做工序、工艺、方法和工装等研究的,要不断地检讨生产工序、工艺的适宜性、充分性和有效性,借此解决现场5M1E六大异常,持续提升产量和质量。
好的工序、工艺就是让作业员便于生产作业,能轻松实现作业产量和质量。否则IE就要不断想办法改进,直至把工艺做到作业员想做错都是一件很难或不可能的事。对此有个专业叫法:丰田防错法。这是IE小组的工作方向和终极目标。
老子《道德经》有云,治大国如烹小鲜。意思是说管理一个大的国家,只要管理方法得当、职责清晰,各司其职,就如同炒道小菜一样简单。当然,这不是让我们像烹小鲜一样随意地对待管理工作——家里一道小菜做坏了,可能只影响一部分人的胃口,但企业管理如果出了纰漏,可能会影响许多人的饭碗。
现场管理同理,也需要完善管理,明确职能,统一认识。现场各部门就象“木桶原理”,木桶装水的多少并不是由木桶的大小和高度决定,而是取决于木桶“短板”的高度和木板间的“衔接紧密度”,所以,产量和质量需要现场各部门的统一职能认识、通力密切配合。否则,认识混乱就会行为混乱,就会鸡同鸭讲,打乱战,就会把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相互推诿、扯皮上。实际问题没解决,个人工作能力没提高,可能自己却成了打太极和踢球的高手,实在不可取。